首页> 要闻 > > 正文

听华龙一号总设计师讲“电是如何产生的”,中广核邀请百对亲子走进六大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2023-08-07 18:45:26 来源:读创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张妍 通讯员 朱丹

8月7日是中广核第十一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中广核以“绿色发展 核你同行”为主题邀请百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亲子代表在六大在运核电基地同时开展特色研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科普活动,为公众搭建接触核电、了解核电的平台。开幕仪式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主会场举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广核第十一届“8·7公众开放体验日”开幕仪式现场

活动当日,中广核联合各核电项目周边百余所学校共同发布核能科普企校共建品牌——“核铸未来”。目前,中广核在全国范围内常态化开展科普共建的院校数量超过150所,实现大中小学全覆盖,遍及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23个地级市。

中广核联合各核电项目周边百余所学校共同发布核能科普企校共建品牌——“核铸未来”

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尹恩刚、中广核新闻发言人黄晓飞、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李卫纲、中广核研究院反应堆工程软件研究所所长王婷以及六大在运核电基地周边学校校长代表共同参与品牌发布。

据介绍,“核铸未来”是创新核科普路径的有益尝试,中广核持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切实发挥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助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通过进一步建立常态化、规模化、长效化的科普共建机制,中广核积极构建高质量清洁能源科普服务体系,依托各项目及平台公司,与周边学校年度性开展以核能为特色的“六个一”清洁能源科普共建活动。

“六个一”包括编制一本清洁能源科普教材、打造一堂清洁能源科普课程、实施一门清洁能源教师培训、完成一套清洁能源实验项目、组织一次清洁能源基地研学,旨在培养一批清洁能源科普小达人,为服务国家大局贡献力量。

作为“核铸未来”品牌首个示范性落地项目,中广核与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联合打造核能行业首个科普共建年级,并在活动主会场举行了授牌仪式。结合中广核核能产业“华龙一号”“和睦系统”“和美中国”“和汇智能”“兰庭软件”“南方中心”等科技创新代表品牌,命名并赋能学校初一级各班,并通过“六个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塑造“一生一项目、一班一科技、一级一品牌”的具有科技特色的养成战略企校共建示范品牌。

中广核与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联合打造核能行业首个科普共建年级并举行授牌仪式

中广核六大在运核电基地为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百对亲子家庭,根据其医生、警察、教师、消防员等不同职业背景“量身定制”了专属研学路线,规划趣味互动体验项目。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参与活动的亲子们以City Walk方式领略经全网投票后新鲜出炉的“十大网红打卡点”,零距离感受到了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多元魅力;在阳江核电基地,亲子们最期待的是与“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不期而遇,切身印证阳江核电站的绿色发展;在宁德核电基地,亲子们通过趣味互动游戏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沉浸式体验核电文化;在红沿河基地,上演的是“当足球遇上核电”的科普体验;在台山核电站,亲子们通过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解锁对核电的全新认知;在防城港核电基地,亲子们“边看、边玩、边科普”,收集印章,赢取礼品……六大基地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亲子研学活动,让百对亲子家庭不仅领略到核电站及周边的勃勃生机,更在研学实践教育中深刻认识到了加强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中广核“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讲述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故事

当日的重磅活动是大亚湾核电基地亲子研学之大型思政课“《与科学对话》——感受湾区创新力量”,邀请了中广核“华龙一号”总设计师王鑫,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大国工匠”乔素凯,中国科学院空天飞行科技中心主任杨毅强,澳门大学科学暨工程科普推广中心主任谭锦荣等多位专家学者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逾百名学生现场聆听,感受科学家精神的熏陶。

《与科学对话》是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8个部委共同主办的大型开放式融媒体节目,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平台开展线上直播,邀请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与青年学生面对面交流,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大思政工作暖人心、有温度、接地气,成为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灯塔和地域文化新地标。

据了解,大亚湾核电站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成功最具规模的合资项目之一,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清洁、稳定的电力供应,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此次活动落地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广核响应国家政策方针、促进核科普宣传、推动打造透明核电品牌的切实体现。

活动现场,各位嘉宾讲述了科研背后的动人故事,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王鑫以“电是如何产生的”话题由浅及深,引入安全发展核电的重要意义,向观众讲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研发故事;作为核燃料组件的检验师和“外科医生”,乔素凯分享了守护核安全,在创新道路上“挑战不可能”的奋斗历程;杨毅强带领同学们领略探索星空之路的创新与坚守;谭锦荣结合无线通讯领域讲述了从大西洋走进大湾区的科创之路。

此次公开课持续120分钟,在央视频、央视总台新媒体“空天逐梦”工作室、中国科协“风启学林”社区、科普中国等10余个平台同步全程直播,超200万人次在线观看。

审读:孙世建 田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