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10月14日,一个消息从中国足协传来,让长沙南雅中学为之振奋:该校女足队员彭雅淇、潘姿雅经过层层选拔与集训,正式入选女子五人制U17国家队14人名单,将代表中国出征在巴林举行的亚洲青年运动会。尤为瞩目的是,长沙市南雅中学成为了本次名单中全国唯一有学生运动员入选的中学。
近日,潇湘晨报记者专访了队员彭雅淇的启蒙教练蒋仕奇和她的母亲王云,试图揭开这位足球小将从校园走向国字号球队的“成长密码”。
小学教练:她身上有踢球的“神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一开始刚刚带的时候,她跟别的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蒋仕奇回忆起初见三年级的彭雅淇时说道,“但两三个月后,她的特质开始显现——即便是跟五六年级的男生一同训练,她基本功和动作也不落下风。”
在蒋教练看来,彭雅淇身上最吸引人的特质并非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种“神韵”和自信。“她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有‘神韵’,像一个天生就该去踢球的孩子。”基于这种天赋,蒋教练的训练重点除了抓基本功,更多是“鼓励她一种自信,扬长避短”。他敏锐地发现了彭雅淇身材高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并引导她发展成为中场攻防枢纽,而非盲目追求速度。“每个球员的特点不一样,他没必要跟别人去拼那些速度和脚下频率。”
除了技术,蒋教练更看重弟子的坚韧与情商。“她是个很坚韧的孩子。”一次严重的膝盖韧带受伤曾一度中断了她的特招之路,但她顽强地恢复并重返绿茵。在团队中,她甚至能与曾因嫉妒而扬言要踢伤她的球友化敌为友,蒋教练感叹:“雅淇自身的情商还是很高的。”
母亲讲述:冰雪中铲出半块球场的热爱与坚持
在妈妈王云的记忆中,女儿与足球结缘始于2017年秋天,初衷仅仅是“减减肥”。没想到学校的这一次选拔,点燃了彭雅淇心中真正的热爱。
“一个月后我就问她,你愿意去踢球吗?她说愿意啊,我很乐意。”王云说,女儿甚至在一篇小文章里写下“让她快乐的事情就是足球”。从那时起,家庭便决定无条件支持。
这种支持,在王云口中,是具体到每一刻的付出。为了陪伴女儿训练,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全职“陪读妈妈”,王云在南雅中学附近租房,照顾彭雅淇和弟弟的起居。运动员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在备战期,“吃的很多东西我都要去搜一搜,有没有含兴奋剂”。高蛋白、低碳水,是她为女儿精心准备的日常。
更令人动容的,是彭雅淇本人对足球近乎痴迷的热爱。王云回忆了一个冬日的早晨:“那天晚上下了很大一场雪,球场一片冰雪。十几个人就去了她和另一个男孩子。他们和教练拿着铁铲,铲出了一半的球场,然后就在那半块场地上训练。”那一刻,王云意识到,“这个孩子对足球是真的非常非常热爱。”
这份热爱,混合着不服输的劲头。在一次关键比赛中,对手一球重重打在彭雅淇脸上,她当场耳朵出现失聪。“她回来跟我说,‘妈妈我听不见’,一边哭一边抢球……最终在一个高球后,她们以1:0拿下了比赛。”王云回忆起来,依旧满是心疼与骄傲。
双向奔赴的成长:学业与足球,一个都不能少
在许多人看来,走专业体育道路往往意味着学业的牺牲。但在彭雅淇这里,这却成了一个“双向奔赴”的命题。
“她的学习成绩从小到大一直都是班级前三名。”王云自豪地说。即便每天训练2小时,晚上回家后,彭雅淇也会坚持完成所有作业,常常学习到深夜12点甚至凌晨1点。
当学业与足球在时间上产生冲突,连年级主任都建议“把足球放一放”时,彭雅淇坚定地告诉妈妈:“足球我不想放弃,我一点都不想放弃……我想我能保证学习和足球兼顾,我都要最好的成绩。”最终,她在六年级毕业时,拿到了全年级第一,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足球赋予她的,远不止赛场上的荣誉。王云观察到,女儿变得更加开朗、坚韧,拥有出色的团队协调能力。在初中运动会上,她主动协助体育老师排兵布阵,不仅个人摘得三金,还带领班级拿到了团体第一。
未来展望:保持空杯心态,冲击更高荣誉
如今,彭雅淇已迈入国家队门槛,但她的梦想还在更远方。蒋仕奇教练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保持空杯心态,去冲击最高的荣誉”。“进国家队对这个小女孩来说是极大的肯定,但我希望她能继续去国外的职业赛场,去感受最顶尖的足球氛围。”
而在母亲王云心中,对女儿的期望则更为朴素而深情:“天下的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我更希望她是健康快乐的。”她也深知,女儿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梦想考入顶尖学府,甚至计划考雅思出国读书。“她对自己有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就是去托举他。”
从星沙天华小学的操场,到即将奔赴的巴林亚青会赛场,彭雅淇的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有力。这位从长沙校园里走出的女足队员,正带着所有人的期待与祝福,奔向更广阔的绿茵世界。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