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 正文

河北首次发现两具完整“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

2023-09-08 20:35:33 来源:河青新闻网

河青新闻网讯 9月7日,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首次发现两具1.3亿多年前“热河生物群”植食性恐龙化石,一只为新属种,属于较为原始的角龙类,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是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一只属于剑龙类,骨骼、皮肤印痕保存近100%,其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现回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巡查中发现发现部分裸露的化石骨骼

在河北省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成果发布会新闻发布上,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明才介绍,此次发现的两具恐龙为1.3亿多年前热河生物群早期植食性恐龙。

“一条为恐龙新属种,属于较为原始的角龙类,体长约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王明才说。另一条较大的属于剑龙类,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长约5米,这是“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内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其骨骼、皮肤印痕保存近100%,超过了已知的所有恐龙皮肤化石,堪称世界恐龙皮肤化石之最。

挖掘现场

这两具恐龙化石骨架是如何发现的呢?河北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处长刘彩欣介绍说,2017年11月,丰宁县原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在四岔口乡芥菜沟巡查时发现了暴露地表的大型动物骨骼2块,初步认定为恐龙腿骨。对附近地表进一步清理时发现4-5块大小不等的、不能确定部位的恐龙骨骼及疑似小块尾椎骨化石,即本次发布的较为原始的角龙化石。2018年6月,丰宁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四岔口乡尖长沟巡查时发现了一块长度约1米的大型动物化石,初步判断为恐龙肋骨,经进一步清理,发现尾椎、前肢等完整的恐龙化石躯体,认定该化石是迄今为止河北热河生物群最大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即本次发布的剑龙化石。

2018年7月,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考证芥菜沟和尖长沟两处发现的化石均为恐龙化石。经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抢救性挖掘修复。

目前,河北承德恐龙化石修复项目已经完成,后续化石发掘修复团队将根据化石标本,制作等比例的3D复原模型,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并开展相关科研、科普工作。

【专家解析】

角龙类恐龙骨骼 填补了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

角龙类恐龙化石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福成介绍说,芥菜沟发现的恐龙属于较为原始的角龙类恐龙,是目前已知恐龙家族中多样性较高的类群之一,其属种多,形态复杂,相应的科研难度也较大。

探讨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如何演化一直是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约1.7至1亿年前的早期演化历史中,生活在早期或较原始的角龙是体型较小的,身体结构也显得相对简单,例如没有它们后裔常见的盾牌样的结构;但在约1至0.66亿年前,外形简单的角龙演变成了四足行走奔跑巨兽,并且有的种类在头上长有大型的角等头饰或实用性结构。

“目前一般认为,最早的角龙化石记录为隐龙,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的1.6亿年前的地层中。”张福成介绍说,从隐龙到真正的角龙(以1至0.66亿年前的三角龙为代表)的转变,包含了许多解剖学上的创新,例如,头上逐渐出现大型的角等头饰、行走方式从两足行走向四足转变。

而芥菜沟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出自约1.3亿年前的地层,已有微弱的头饰结构,似处于这一转变的中间位置,是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该标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将对原始的角龙类恐龙的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新的证据。

被发现的剑龙类恐龙 骨骼、皮肤印痕保存面积堪称世界之最

剑龙类恐龙化石

张福成介绍,此次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是“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内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体长约5米,比河北省内以往发现的其他恐龙都要大得多;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热河生物群核心区域内发现,说明早白垩世时期中国北方依然有剑龙类恐龙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该剑龙类恐龙保存有完整的皮肤印痕,其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堪称世界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之最,“对于我们认识剑龙类恐龙乃至所有恐龙的体表特征、生理机能以及早白垩世时期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张福成说。

开展对它的修复工作对于揭示剑龙形态特点、时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剑龙灭绝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王玎 通讯员朱鹏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