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 > 正文

全球今热点:用药需谨慎,当心药物性皮炎

2023-07-07 16:43:06 来源:河青新闻网

河青新闻网讯 药物性皮炎中医学称之为“药毒”,指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上的药物不良反应,即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灌注、外用药物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繁多,皮损多种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

石家庄市中医院皮肤科主任李领娥介绍,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相同的药物可在不同的机体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药物在相同的机体也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药疹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是药疹的发生基本都有以下规律,临床需细致辨析:

1.发病前有用药史,这是发生药疹的基础,去除病因后易于治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为4〜20天后发生药疹。重复用药,如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则可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

3.轻症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在1月以内,若再次用该药或与其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可再次发病;

4.除固定性药疹外,皮损多广泛、鲜艳而且对称;

5.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病人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病例可导致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内脏损害;

同时,皮损的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常见以下类型:

1.固定型药疹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包皮、肛门等处,但也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地方。皮损常为圆形或椭圆形紫红色或鲜红色水肿性红斑,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愈后常留下深褐色色素沉着,伴有瘙痒或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常由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巴比妥和四环素类药物所致;再次接触致敏药物,仍可在原处复发。

2.荨麻疹型药疹

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风团,多泛发全身,数目多,色泽红,且持续时间较普通荨麻疹长,部分病人多伴有关节痛、腹痛、 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多由抗生素及血清制品所致。亦可合并血管性水肿。

3.麻疹或猩红热型药疹

此型药疹是最常见的药疹表现,也叫发疹型,约占所有药疹的95%,发病突然,常伴有畏寒、发热等症,表现为麻疹样(散在或密集的红色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 或猩红热样(片状红斑,很快泛发全身,以皮肤皱折部尤甚,片状脱屑), 一般无内脏损害。严重病例可发展为剥脱性皮炎。

4.多形红斑型药疹

皮损多分布于四肢远端,常累及口、眼、外阴等处黏膜,对称发生,伴有瘙痒、低热、全身不适等症,甚至肝、肾受累表现。皮损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 红斑,边缘色淡,中心色较深或有水疱,状似虹膜;严重者侵入眼、口、外阴等黏膜,发生糜烂、水疱,疼痛明显。

5.紫癜型药疹

皮损为针头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瘀点、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可融合成片。常见于双下肢,对称分布,常由抗生素、巴比妥类、利尿剂等所致。

6.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发病率低,但预后险恶, 是药疹中最严重一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常有黏膜和内脏损害。皮损起初可表现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多形红斑样,但很快出现松弛性大疱,相互融合,直至破裂、糜 烂,病情严重者可致衰竭死亡。常由磺胺类、解热镇痛类、抗生素、巴比妥类、 卡马西平、抗结核药等引起。

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是药疹中的重型,首次用药其潜伏期长达1月以上,起初皮损表现为湿疹样或麻疹样,其后迅速发展弥漫成片,全身皮肤呈现潮红、肿胀,约两周后出现大片脱屑。常有内脏损害,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除上述类型外,还有湿疹样、痤疮样、苔鲜样、血管炎样及光感型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

临床上常见的致敏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2.磺胺类:以长效磺胺多见;

3.解热镇痛类:以吡唑酮类、水杨酸类常见;

4.安眠镇静药;

5.抗毒素与血清制品等。

日常生活中,用药需谨慎,预防药物性皮炎应做到以下七点:

1.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过敏药物及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

2.合理用药,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避免滥用药物,对过敏体质者尽量选用致敏性低的药物;

3.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注射青霉素、血清制品、普鲁卡因等应作皮试,皮试前应做好抢救措施的准备以应急;

4. 注意早期症状,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瘙痒、红斑、发热等,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及时处理。

5. 建立药物过敏卡,让患者牢记,看病时交给医生作为用药参考;

6. 建议患者多饮水,重症患者给予高能量、高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7.如有任何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侯明怡|频道主编王海霞|频道监制陈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