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青新闻网讯 今年的5月19日是第14个世界炎症性肠病(IBD)日。日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开展了健康骑行活动,5月18日,走进黄壁庄水库举办了义诊活动,进行IBD的科普宣传。据了解,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已连续10年在519炎症性肠病日开展系列公益活动,有骑行、义诊、患教等多种形式。
健康骑行活动 供图/常海玉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东院区消化内科主任张晓岚提醒,如果有频繁拉肚子,走到哪里都要先看看卫生间的位置,吃什么药也搞不定的腹泻,甚至便血,要警惕炎症性肠病。
在中国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
张晓岚介绍,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主要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黏膜的一种特发性、慢性炎症性疾病。始于直肠,通常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至部分或整个结肠。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通常局限于黏膜表面。而克罗恩病(CD)则是一种病因不明,且与免疫反应紊乱有关的慢性炎症性肠病。IBD在中国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群
张晓岚表示,不同于其他常见慢性病的发病人群,炎症性肠病最常发生于青壮年人群。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生的原因,一是遗传,二是环境触发。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由基因与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复杂疾病。5%-10%的患者至少有一个一级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IBD。双亲均患IBD的人群中,20%的人将患IBD。IBD患者的子女较正常人群罹患IBD几率更大(CD比UC的遗传风险更高),双亲罹患IBD的风险也更高;而就环境因素而言,吸烟者患该病的几率要高于非吸烟者。长期使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也会增加罹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
因此,张晓岚提醒,当患者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血便等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瘦、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贫血、体重下降、疲劳等全身性症状时,要警惕炎症性肠病,需及时确诊,对症治疗。
文/河青新闻网记者王珊
标签: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