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
更多>(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积极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我市围绕“增量调优”,坚持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之路。2022年,我市以“一带两区”为重点,以北方防沙带等工程为依托,采取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开展科学绿化,完成造林绿化71万亩,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混交林面积,防范化解单一树种风险,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干旱阳坡的一条条山路上,坚硬凸起的岩石和稀薄的土壤交织,小路两旁的山体结构与之相似,干旱、立地条件差,土层厚度只有15厘米左右,远远达不到造林栽植苗木深度。可就是在这一片片以花岗岩、片麻岩和风积沙为主的褐土和棕壤上,林业人硬生生地栽种起一棵棵油松、侧柏和山杏,经过一年的精心养护,它们深深地扎根,茁壮成长,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
“你看,在一个个鱼鳞坑里,很多土壤都是借的客土,而且刨坑都很深,树苗栽植完成后,我们还需要用灌木及荒草给栽植苗木进行遮阴保湿促成活措施,来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在虎什哈村的干旱阳坡造林实验区,滦平县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说。
市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市计划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工程,对深山远山、河流源头等人工造林困难区域,采取人工直播、撒播等方式,引入乔木树种、经济灌木树种、优良适生草种,并加强封禁管护,完成造林绿化61.1万亩,加快形成乔灌结合、树种丰富、结构稳定、功能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筑牢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
标签:
最新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