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业界 > > 正文

2021珞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聚焦沿线产业分工合作 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2021-05-24 18:00:25 来源:光明网

近日,由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主办,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学科研究团队、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2021年第6期珞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总第14期)在武汉举行。

论坛聚焦“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圈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主题,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会。

协同创新亟须解决一体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智敏提出,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整体实力不强,认识程度不高,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功能定位相近、产业结构趋同,一体化水平低;协调机制初步建立但不成熟。

就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彭智敏建议,要强化危机意识、合作意识,在“协同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联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合力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静看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仍然面临一体化建设“三多三少”问题,即政府层面签订战略协议较多,实际落地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较少;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三大领域开展的合作较多,在产业融合、创新协同、体制机制等领域的探索相对较少;以政府为主体的推动相对较多,而市场主体的合作相对较少。

新发展格局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张静表示,应着力开启新一轮顶层设计和范围扩容、进一步明确三省共同诉求和战略定位、推动“省会城市、次级都市圈同城化、省际毗邻区”三大地区开展合作机制探索。

协同创新是一个长期过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和创新环境等各种创新能力间的协作互动在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方面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城市创新效率反映了各城市科技资源配置状况的相对效果,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溢出性。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范斐、中南财经大学青年学者杨文毅在题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发言中分析认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应着力打通创新链条,加强城市内部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融合,并适当考虑周边城市的潜在影响,制定相邻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策略;努力提高区域创新活力,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扩大地区消费需求,以城市内部的协同创新带动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创新效率提升。

共享绿色发展机遇亟待深化城市群协同开放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李浩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地位突出,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战略水源地和水能基地、生态安全屏障区。伴随长江中游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集中连片污染、资源环境超载等问题将越发突出,制约长江中游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李浩表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环境共建共享应从六个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洞庭湖—鄱阳湖—武汉湖群生态保护,擦亮大湖城市生态牌;二是加强三大都市圈生态空间管控,共保共建幕阜山—九岭山生态绿心;三是建设千里长江绿色廊道,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崛起新模式;四是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碳中和示范区,激发净零碳经济增长新动能;五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体系,推进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六是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产业集群,共享绿色发展机遇。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洋在发言中介绍了武汉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协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丰富、规划实施框架基本建立等突出成效。

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何艳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开放发展应从政策支持、交通枢纽、市场条件、产业基础、创新资源等五个方面发力,实现开放战略上的协同合奏,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打造区域性开放平台,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分工合作,共建区域创新体系。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学科研究团队负责人吴传清结合团队课题研究和实地调研情况,介绍了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圈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研究的重大战略背景和重要现实意义,并围绕后续研究计划与参会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邓明亮)

[ 责编:张佳兴]

标签: 2021 珞珈 长江 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