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业界 > > 正文

孔怡代表:把“小蘑菇”做成扶贫“大产业”

2021-03-08 22:30:21 来源:科技日报

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孔怡经常到七千米之外的岳庄村转转。

对这位科技特派员来说,那是她放心不下的地方。

去年,泰安市农科院在岳庄建起了科技示范基地,把院里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放到在这里“生根开花”。

“这个棚正在搞菌菜轮作,栽培完食用菌,再种上一茬蔬菜。下一步根据这几个棚的条件设施,看看发展什么样的食用菌新品种,也可以让他们考虑一下发展珍稀类的蘑菇,比如羊肚菌、泰山灵芝等。”孔怡说。

对这位忙忙碌碌的孔所长,当地村民非常熟悉。这样的谆谆教导,老百姓们经常听,也乐意听。

屈指算来,孔怡从事食用菌研究已20年有余。

长期以来,如何把小蘑菇做成扶贫大产业,一直萦绕在她脑海里。她在实验室里挑灯研究,她在田野基地里俯身推广……这两项工作,都与老百姓致富有关。

“由于专业契合度高,通过调研,我们建议该村发展食(药)用菌产业。”孔怡说,设施吊袋木耳种养属于高效农业,生长期仅3个月,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有着很大优势。

作为驻村科技特派员,孔怡为该村木耳种养争取到泰安市科技特派员项目支持,支持经费3万元。从联系菌包到生产管理,技术团队一对一、面对面进行指导。

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

孔怡认为,在农村发展蘑菇种植产业,投入少、见效快,很有优势。去年一整年,孔怡及其团队经常围着泰安市东平县的十余个村庄忙碌,一边教授老百姓新技术,一边推广黑木耳产业。

“有了科技支撑,蘑菇产业发展得很快,许多贫困户脱了贫,也增加了村集体收入。”提起这些,孔怡很自豪。

除了品种落地,技术帮扶、推广模式也很重要。

多年积累,孔怡的心得是前期把菌包赊给贫困户,后期进行科技指导,帮助管理,最后企业再把贫困户的木耳产品进行回收,把木耳菌包成本收回去,剩下的收益就交给贫困户,“用这种模式,一个是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再就是减少贫困户的成本投入,现在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小小食用菌,改变了多数贫困户的命运。很多人摇身一变,成了致富能手,再帮助更多的人。

作为科技特派员,孔怡深知自己的使命:一方面要做好推广,使更多老百姓受益;另一方面,自己的科研事业也不能放下,毕竟,那是源头,更是根本。

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她和团队共研发优化了十多个蘑菇新品种,推出了黑木耳吊袋栽培、平菇层架种植等多项新技术。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也成了乡村振兴的“利器”。

长期在基层农村摸爬滚打,孔怡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了更多的思考。这种思考,日益月累,落实到纸面上,变成了建议,乃至上升为议案。

这次两会,她带来了“如何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户返贫”的建议。

“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孔怡倍感振奋。她告诉记者:“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这种贫困人群,防止他们返贫,建立起长效的扶贫机制,在产业上有支撑,在社会保障上有倾斜,尤其是让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多的教育,掌握一技之长。”

除了关注防止返贫,孔怡还准备提交一个专业性的建议,那就是尽快恢复食药用菌新品种的国家级审定登记工作。她告诉记者:“我们育种人深刻感受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食药用菌的审定登记,有利于激励育种人多出品种、出好品种,也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示范。”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

“2020年山东省的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率先突破了万亿元。”孔怡说,“希望山东能够早日实现农业强省的目标,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记者 王延斌)

[ 责编:赵宇豪]

标签: 代表 蘑菇 做成 扶贫